聖姑廟相傳是漢光帝劉秀降旨修建的。元代大德十年(公元1306年)在原廟東側築高台重建,明、清兩代多次擴建而成。
山西聖姑廟
山西聖姑廟又名萬壽宮。在山西高平縣城西北20公里上董峰村。據《澤州府志》載,“元時馬仙姑蛻此,今有石槨”,故名。廟內石碑二十餘通,記事頗詳。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,明、清重修。現存牌樓、三教殿、玉宇(樂樓)、聖姑殿、東西配殿等。其中三教殿為元初遺構,寬深各三間,周檐石柱抹角,屋頂為單檐九脊式,結構沿襲宋制。殿內東西牆上遺存部分壁畫,內容為諸仙女,面形豐潤,衣飾富麗,線條剛勁有力,有如永樂宮壁畫,為建殿時原作。聖姑殿三開間,前檐插廊,歇山式屋頂,明間特寬,用大額枋及綽幕枋承托,殿中木雕神龕,塑馬仙姑臥像一軀,頭東足西,合目而睡,姿態慈祥,比例勻稱,塑工之佳,可與晉祠塑像媲美。
安平聖姑廟
安平聖姑廟位於河北省聞名全國的中國絲網之鄉衡水市安平縣,安平古稱博陵位於冀中平原腹地,取“眾官民安居樂業,且地勢平坦”之意,得名安平。安平自漢高祖置縣,至今已歷悠悠兩千年,地處北京、天津、石家莊三角中心,交通便利。
安平八景由來已久,明朝嘉靖年間的《安平縣誌》和清朝康熙年間的《安平縣誌》均有記載,明、清多位詩人題詠過安平八景。據考,安平古八景為:仙台積雪、北寺晚鐘、康村曉渡、龍井湧泉、紫荊晴翠、孝林夕照、滋河月夜、義門秋雨。其中安平古八景的第一景“仙台積雪”就是指舊縣城北關外的孝感聖姑廟。聖姑廟建有高台,冬季積雪其上,久不融化,故稱“仙台積雪”。明代張爾庚詩云:“突兀崢嶸拔地孤,虛空盤插四鄰無。高寒積雪傳仙跡,縹緲攜雲入畫圖。”
聖姑廟相傳是漢光帝劉秀降旨修建的。元代大德十年(公元1306年)在原廟東側築高台重建,明、清兩代多次擴建而成。據史料記載,“燕趙齊魯之民,雖千百里之遠,致香火者如織”。
聖姑廟毀於1945年5月抗日戰火之中,現僅存高大的台基,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建築布局
聖姑廟由牌樓、碑亭、蹬道、門屋、工字殿、寢宮殿、觀稼亭6個主體建築組成,布置在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上。鐘鼓樓和配殿左右對稱,為比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寺廟布局。
據1935年營造學社調查,牌坊重建於1932年,位於廟南25米的方形台基上,面南而建,為三間四柱歇山頂琉璃牌坊。四柱為方柱,金柱粗290,次間柱粗230,南北都設有圓戧柱。四個夾桿石上有精美的浮雕和獸首。牌坊設11踩斗拱,施彩繪。瓦黃琉璃瓦,安正吻、垂吻,正脊中設塔剎,垂脊安仙人、走獸。牌坊正中橫匾刻五個大字“孝感聖姑廟”。
穿過牌坊,沿著石甬路向北5米就是碑亭,與牌坊同位於一個台基上。碑亭為青磚青瓦硬山建築,面闊三間,進深一間,正脊設瓦片拼成的花脊。碑亭內東西各有四座石碑,石碑高大雕刻精細,石碑上帽雕有盤龍雲海,龍體透花栩栩如生,立體感極強。石碑兩邊雕有八仙,人物凸出碑面生動活潑。
碑亭外東西還各有一個白色巨大的石碑,因為年代久遠,碑面凸凹不平已看不清字跡。走過碑亭,迎面就是高大宏偉的聖姑廟台。台寬23米,長68米,高5.3米。台階向外凸出近10米,由條石砌成,兩邊垂帶上設條石女兒牆。
登上30級台階是聖姑廟的門屋。門屋僅一間,硬山布瓦頂,設正脊、正吻、垂脊、垂獸。門屋南,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配房,面闊進深均為一間,占地面積僅有4.6平方米,屋面為卷棚硬山布瓦頂,內供土地、蚤王。
過門屋,是鐘樓和鼓樓,與門屋平齊,而且大小也完全一致,面闊2.9米,進深2.8米。鐘鼓樓外觀是二層,一層面北開門,一、二層層間設磚檐出挑,二層四面設磚券窗採光。屋面為硬山布瓦頂,設正脊、正吻、垂脊、垂獸,正脊中間設寶頂。但由於鐘鼓樓開間很小,樓內不可能設樓梯,所以樓內僅為一層。鐘鼓樓北面東西兩側設配殿,面闊3間,進深1間,也是硬山布瓦頂,設正脊、正吻、垂脊、垂獸。
廟門正北是高高的天燈桿,後面有一個2.6米長的香池,上廟的人多時,香客進不了廟殿,就把香投入池裡。再北為正殿,殿的平面,繫於前後二殿之間,以柱廊連線,成為工字形。前後殿都是面闊三間,進深顯三間,上覆單檐歇山頂,面積外觀完全相同。柱廊平面正方形,進深顯二間,即 今日俗稱的穿堂。
工字殿所有闌額、普拍枋及昂嘴形狀,都和定興縣慈雲閣一致。唯昂系假昂,後部秤桿乃撐頭木所延長。上部梁架,因為平面採取工字形的關係,結構比較複雜。梁架有兩點特徵。一、梁架富於變化。二、儘量利用天然木材不加斫削。關於後者,如稍間的順爬梁,外端置於外檐斗拱上面,比內側置於四椽栿上者,約低半米,乃選用天然彎曲的木料,以當其任。工字殿外東西兩側在廟台上設有磴道,可以下到廟外。工字殿北是寢宮殿和觀稼亭。寢宮殿面闊三間,進深3間,後出廊,為卷棚布瓦頂。東西山牆上有腰牆和腰門把前後院隔開。觀稼亭面闊三間,進深2間,前出廊,為卷棚布瓦頂。
遺址
聖姑廟遺址,位於河北安平縣,頂東西面19.4米,南北64米;底邊東西24米,南北69.2米。原台頂上建有廟宇,規模宏大,1945年遭火焚。1991年安平縣城建局在台頂上修建了圍牆、小廟、影背牆;鋪設了小路;種植了樹木;並安裝了大門。台頂上現有《重秀聖姑廟碑記》石碑一通。
聖姑廟始建年代已無證可查,傳說為漢光武帝下令所建,據康熙二十六年《安平縣誌.藝文志》載::“……至正間南平州師趙澄始擴建南址,國朝宏治間都侯張公再一新之……”。現考聖姑台為元代建築。原聖姑廟建築宏偉,碑刻頗多。
90年代中期,為配合重修安平聖姑廟,考古人員在確定了聖姑的墓地所在——地址在閻會渦村——之後,想將墓碑找到。因為據說原來墓前有一石碑,但尋半天沒尋到。
這時很奇怪的一件事發生了,一個火球從天而降,落到了地面上消失不見。工作人員見狀很奇怪。於是用工具在火球落地處釘了下去。這一來,一下子就找到了石碑,果然是聖姑的墓碑。與此同時,聖姑台西邊道路上一個老太太突然暈倒在地上,等人們剛圍過去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時。老太太已經醒轉,只見老太太的臉腫的厲害。老太太兩眼翻白,不停的說:“我是聖姑,為何戳我的臉啊,你們看,把我的臉都戳腫了。”過了一會,老太太復又暈倒。再醒來,則對剛才的事一無所知,臉上的腫也已消失不見。
參考資料
[1] 中國道教協會網 http://www.taoist.org.cn/mingshangg/shanxi/gaopingshenggumiao.htm